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Delicious: 我們沒有要關 只打算換大老闆

【數位資訊 2010/12/18 文 楊又肇】 原始文章連結


近期有不少傳聞透露社群書籤網站「Delicious」將被 Yahoo! 關閉,並傳出同時也有其他線上服務也將被關閉、整併以及重點推行。而在相關傳聞報導逐漸增加後,Delicious 網站於官方部落格中澄清:沒有打算關站,但是正在計畫尋找另一名財主。

根據 Delicious 官方部落格 中表示,先是表達近期引發許多愛用者們恐慌而感到抱歉,並透露官方並未打算將整個服務關閉,而是將另外尋求與 Yahoo! 之外的公司合作,同時保證使用者的資料將全數無痛移轉。而若使用者希望將儲存於 Delicious 資料移轉到其他網站,官方也透露將提供相關機制,同時目前也已經有許多同性質網站可支援匯入 Delicious 網站資料,不過官方也有十足把握請使用者們繼續使用 Delicious 網站服務。

而對於美國 Yahoo! 目前的作法,Delicious 僅透露他們察覺到 Yahoo! 似乎不再是個適合停留的地方,並表示向外尋求發展才能持續提供使用者更多的便利服務。目前 Delicious 正與外界密切洽談合作中,若有新消息也將會以最快速度公佈。

※相關連結》

What's Next for Delicious? (Delicious 官方部落格)
掰掰! 社群書籤網站「Delicious」將熄燈號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Week 13: 謝謝大家!

由於你的分享, 我們這門課才會精采起來。

謝謝大家這三個月來, 在這門課中所做的所有努力!

本課程 13 週全勤的同學, 一共 13 位同學, 如下:

95130050 劉國昱, 95360094 黃立旻, 95360601 陳欣志,

95360662 黃筑妘, 95360760 劉育成, 95360776 劉家君,

95360954 李慧娟, 95361020 葉士豪, 95361045 賴政宏,

95361143 陳孟輝, 95363062 方佑平, 95363630 周志威,

95670252 楊巧如

這些同學真的很了不起!



關於成績, 昨天我們討論出的大原則是:

1. 期末報告一定要分享。

2. 沒有違背上述規定的同學,
  原則上分成 A(95), B(85), C(75) 三大類後再上下微調。

3. 我希望在下星期一晚上(5/24), 將成績結算出來, 並繳交出去。

 期末成績公布

4. 部分我在噗浪上的發言:
  a) 有同學只寫一篇報告, 這樣不行!
  b) 有人作業都不下標籤, 這樣我怎麼找出你的作業評分呢?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Week 12: bookmark, delicious & zotero

本週要討論的主題是關於書籤(bookmark)的故事...

 1. 實體世界的書籤

   書籤 (bookmark) vs. 索引 (index)

 2. 瀏覽器中的書籤

 3. 網際網路 (Internet): mobile

   a) Web 2.0: 網站, 部落格 (RSS)

    Mozilla Firefox: 即時書籤 Live bookmarks

   b) delicious

 4. 雲端計算 (Cloud Computing)

   www.zotero.org

 5. Mozilla Firefox: Add-ons

   a) delicious add-on

   b) zotero add-ons

 6. 『2010資料採礦的未來展望』研討會 報名系統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Week 11: apple + microsoft vs adobe

本週課堂討論的主題有二, 分別是:

 1. 數位時代雜誌 5 月份的封面故事:
   7-ELEVEN 的進化 - 雲端超商

   

 2. apple + microsoft vs. adobe 之間的大戰:
   Flash 還有未來嗎?
   a. Thought on Flash by Steve Jobs
    (全文翻譯 by PC home 資深編輯 董福興)
   b. Apple vs. Adobe大戰, 專家怎麼看
   c. HTML5、iPad、Flash, 他們在吵什麼 ?
   d. 微軟證實下一代瀏覽器 IE 9 將不支援 Flash
   e. 微軟 IE 市佔率首度跌破 6 成 Google Chrome 持續增長

 請同學先閱讀上述資料, 然後在 作業部落格 中發表 140 字的想法。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News: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 6/7 登場

(網路資訊雜誌 吳明宜/編譯 2010/04/29 上午10:29)

蘋果周三宣佈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日期,預期下一代 iPhone 作業系統將是大會焦點。WWDC 將在 6/7-6/11 於舊金山舉行。即將於本月推出的 iPhone OS 4 將是眾所矚目的技術之一。

蘋果未說明是否會宣佈新的硬體,但產業觀察人士預期可望宣佈新版 iPhone。蘋果過去兩年來都是在 WWDC 公佈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

不過今年可能會有變數,因為科技部落格 Gizmodo 本月搶先公佈了新版 iPhone 零件的照片和影片。Gizmodo 付了 5,000 美元給在矽谷夜店撿到 iPhone 手機的人。這支手機被蘋果工程師不慎遺失。

Gizmodo 後來在蘋果要求下歸還 iPhone 手機,但加州地區檢察官正在決定是否起訴。

WWDC 議程將涵括五個科技領域:應用框架,網路和 web,繪圖與媒體,開發工具及核心 OS。後者還包含 iPhone OS 的網路應用,開發安全應用,以及 MacOS X 的 I/O 裝置驅動程式等主題討論。

網路和 Web 技術方面最受注目的是 HTML 5,蘋果推崇 HTML 5 是比 Adobe Flash 的更好選擇。蘋果 CEO Steve Jobs 拒絕 iPhone 和 iPad 支援 Flash,表示它「太多 bug」。但 Adobe 則是批評蘋果藉由封閉平臺阻礙創新。

最後,蘋果將在 WWDC 宣佈 5 款 iPad 和 5 款 iPhone 蘋果設計大獎得主。得獎者將可列入蘋果 App Store。評選標準包括設計、技術優越性、創新、品質、技術普及度和效能。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Week 9: 資訊與設計

今天課堂的主題是資訊與設計, 請同學先閱讀數位時代雜誌 4 月份 p. 134 - 148, 然後在 作業部落格 中發表 140 字的想法。

 3C 產品的設計
 網站網頁的設計

1. iPad



2. Book: 簡單的法則

  More about 簡單的法則

3. IDEA 物語 - 全球領導設計公司IDEO的秘笈

  More about IDEA物語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News: Google 推出雲端列印服務

(網路資訊雜誌 吳明宜 編譯 2010/04/19 下午12:04)

Google 上周四說明,並不會在 Chrome OS 中加入列印功能。相反地,Google 將推出名為 Google Cloud Print 的服務,可讓使用者利用與 Chrome OS 相容的Web應用程式,利用桌面電腦或行動服務執行列印作業,並可以在任何一臺支援 Cloud Print 的印表機,從本機或遠端列印文件。

不過有個小問題:目前沒有任何一臺印表機是內建 Google Cloud Print API 的。

因此 Google 也釋出設計文件,讓製造商或開發商可以建立能從事雲端列印的印表機、代理伺服器和軟體服務。就像實驗 Wave 服務一樣,Google 也希望號召同盟建立可免費使用的開放標準。

「世上還沒有能感知雲端的印表機,但我們公佈這項消息的早期目標之一是號召業界領導廠商和社群來開發感知雲端的印表機,以及能和雲端列印服務相溝通的共通協定。」Google 在網站上解釋。「我們相信雲端列印對使用者和產業都有極大好處,而且在應用及資料儲存都邁入雲端的今天,這也是很必要的。」

如果 Google 登高一呼獲得回應,對企業和消費者列印服務來說是一大利多,因為他們就不再需要透過 FTP、電子郵件或其他機制接收檔案,而是以共通標準接收資料流量。這樣一來有些服務不用本機端的應用,像是 Adobe InDesign 也可以執行了。

微軟和蘋果將此視為 Google 對他們作業系統的威脅,但也另外創造出開發出相容雲端應用之機會。

除了催生雲端印表機外,Google 也將開發代理伺服器軟體,預計將綑綁在Chrome瀏覽器上,使傳統印表機也能連上 Google Cloud Print 服務。該代理伺服器軟體是選配,並預設關閉。

Cloud Print 如果是在舊式印表機環境下建立,該代理伺服器軟體即會將列印工作傳到連網電腦的原生列印堆疊軟體上。

Google 表示,Windows 版本的代理伺服器會先推出,之後再推出 Mac 和 Linux 版本。

Google 文件並未說明可能的安全疑慮。Google Cloud Print 的部落格上有人留言:「安全不可少,否則可能會有人錯將文件丟到錯的印表機列印,或是刻意把垃圾郵件丟到別人印表機上去印,天下就大亂了。」
 

News: 中國駭客入侵 Google 密碼系統

自由時報 2010/04/21 記者魏國金 編譯 綜合報導

Google 自一月間揭露中國駭客入侵其電腦竊取資料後,對於遭竊的程度與實際被竊資料,皆秘而不宣。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十九日引述調查該案的知情人士說法,披露更多內幕,據悉當時中國駭客竊取的是控制全球數百萬 Google 用戶得以登入其所有網路服務的密碼管理系統「蓋亞」(Gaia)。

消息人士指出,以希臘大地女神為名的蓋亞程式,去年十二月遭到閃電攻擊,Google 對這套軟體相當低調,僅在四年前某次科技會議上公開過一次。蓋亞系統可讓用戶只需以密碼登入一次,即可使用其多項服務,除電子郵件外,還包含對企業、政府機關與學校的線上服務。目前 Google 仍繼續使用此「單一登入」系統。

Google 坦承,今年一月宣布系統遭到駭客攻擊時,蓋亞已經遭竊,但該公司發言人強調,駭客並沒有從 Google 系統中竊取任何個人資料。專家認為,中國駭客應該沒有盜取 Gmail 用戶的密碼,Google 在發現遭駭後,也立即大幅變更其網路安全功能,但本案顯示駭客有可能找到連 Google 自己都沒覺察到的安全漏洞。

此外,這起事件也暴露出類似 Google 集中化數百萬個資的大型電算系統的安全性與隱私性問題,因為龐大的數位資料儲存在稱為「雲端運算」的電腦群組中,然而一個缺口就有導致災難性損失之虞。

紐時報導,整起事件起於 Google 一名中國員工在微軟即時通上收到一封訊息,結果順勢連上一個「中毒」網站,而駭客透過該疏失進入其電腦,然後長驅直入至 Google 加州總部軟體開發人員的電腦,最後控制該團隊使用的軟體儲存庫。

Google 對於這起軟體遭竊案的細節一直保密,直至一月十二日才在官網上首度揭露此事,表示該公司在中國駭客竊取其「智慧財產」,並危及兩名中國維權人士的電郵帳號後,將改變其中國政策。這項指控導致美中關係趨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要求中方對該起攻擊進行「透明化」調查。三月間,Google 在與中國當局談判觸礁後,宣布把中國搜尋服務轉移至香港。

華爾街日報二十日報導,包括加拿大等十國發函要求 Google 加強隱私保護措施,顯示國際社會對 Google 的網路安全維護感到憂心。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News: 美國小鎮的 IT 創新不輸州政府

(iThome電腦報週刊 2010/04/13 記者王宏仁報導)

美國白宮在官網上特別表揚一個小鎮的開放創新成果,這個位於德州中部的馬諾小鎮(Manor),總人口不到七千人,和臺灣都市中的鄰里規模相當,每年 IT 預算只有 10 萬美元。但他們運用 IT 改革小鎮公務的作法獲得美國白宮的推薦,尤其是利用網路匯集民眾智慧以及使用 QR-Code 監督公務。

QR-Code 計畫是馬諾小鎮運用IT改革公務的第一步,透過 Google 街景服務可看到小鎮不少地方懸掛著4英尺長的 QR-Code 看板,不論是鎮公所、古蹟、餐廳、球場圍籬、甚至是公務車車身都掛了一幅黑白相間的 QR-Code 圖片。當使用者透過照相手機掃瞄QR-Code看板時會得到一個網址,可以提供更多資訊,但特別的是,馬諾小鎮副鎮長兼資訊長 Dustin Haisler 對不同的使用者量身打造不同的資訊服務,例如觀光客能瀏覽古蹟導覽資訊,餐廳優惠資訊。

而小鎮居民則可從待售房屋外牆的 QR-Code 得知屋內設計和銷售價格,甚至,鎮公所的建築稽核員則能快速取得該建築的歷史稽核記錄和住戶資料,不用隨身攜帶大量文件。

除此之外,在各項政府工程或建案工地的圍牆上也會掛上 QR-Code 看板,市民透過手機就能瀏覽每一個工地的施工計畫,包括完工進度、預算執行情形等。而公務車上的 QR-Code 則能連結到公務派工系統,讓市民隨時掌握每一輛公務車正在執行的任務。QR-Code 成為鎮民監督公務品質最直接的機制。

QR- Code 計畫只是 Dustin Haisler 的創新作法之一。更進一步,在 2009 年 10 月底,他採用 Spigit 公司的創新平臺來打造鎮民參與網站 Manor Labs。鎮民能透過 Manor Labs 網站對實際問題提出建議,鎮民參與網站上的各項活動時,例如投票或發言時,還可以獲得獎勵點數。這些點數可以用來兌換獎品或參與鎮公所的行政活動,例如當鎮民累積了 1 百萬點時,就能擔任 1 日鎮長。

 

Manor Labs 網站提供了一個「想法生命周期」(Idea Lifecycle)的發展流程,能將鎮民提議發展為可行的決策方案。這個周期分成三個階段,包括孵化、驗證,最後是浮現。

另外還有多種評價指標,例如要贊成比例、瀏覽人數、想法的工作小組人數,專家意見數量、討論數量等。最後的浮現階段則採取類似股票市場的競價方式,想法的提出者和參與團隊共同擁有1,000 張「想法」股票,他們要向鎮民銷售這些想法的股份。而鎮民則可用參與網站各項活動時獲得的獎勵點數來購買「想法」的股份,購買價格由鎮民決定。

越多鎮民持有股份的想法,以及股價越高的想法就是最多鎮民想要推動的政策。截至目前為止,Manor Labs 已經累積了 70 個鎮民提出的想法,其中有 5 項股價最高、持股人數最多的想法已經成為馬諾小鎮的政策。而用來購買政策的獎勵點數也成為鎮公所獎勵民眾的資源。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Week 8: 銘傳雲端教室系統

1. 銘傳雲端教室系統

2. 四月份數位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 - 網路商業模式。

請同學在使用 銘傳雲端教室系統 後, 在作業部落格發表 140 字想法...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News: Google Docs 改寫升級卯上微軟 Office



網路資訊雜誌 吳明宜/編譯
2010/04/13 上午11:09

為強化與微軟 Office 生產力套件在商業用戶的競爭力,Google 決定改寫線上文書處及試算表套件。新版本顯示幾個重大改變:客戶更需要即時文件協同,全部雲端作業,以及功能更精簡。

過去一年半,Google 工程師都在致力改寫 Web 版軟體,希將該公司收購的軟體整合成單一線上軟體套件。

外觀上只有一點不同。Google Docs 新增調整邊線的尺規、一致化的整合通話和線上狀態讓使用者可以看到協作者同時間的檔案作業、從 Microsoft Word 匯入的文件樣式可以更獲得保留及關閉頁籤等功能。這使得企業可以保留 Excel 和 Word,員工也能在不同產品間切換。

然而最大改變是協同編輯。兩人以上同時編輯文件或試算表現在可以幾乎同時,而非過去差 15 秒。Google 深信即時線上協同正是用戶心之所向。在今天的企業中,簡報案寫多快,財務模型多快建好,重要性往往不如文件分享、傳閱和取得同意來得重要。

Google 另一押注的地方是全雲端的環境;目前使用者在無法上網時無法使用 Google Docs。Google 相信多數員工不喜歡離線模式,但 CIO 們卻會青睞。他們經常飛行無法上網,因此離線模式是改寫 Google Docs 一大重點。

Microsoft Office 做為備用

但是幾乎每間大企業都會保留 Microsoft Office。他們可能使用 Google 每年每人 50 美元的郵件,內含 Docs,以便必要時提供給使用者。(Apps 是全套餐的應用,包括電子郵件。 Docs 則是包含文書處理、試算表和簡報的軟體套件。為避免混淆,我們以 Docs 指稱整個套件。)

生物科學研究公司 Genetech 的 8,200 名員工每周都會使用 Google 文書處理和試算表,較一年前成長一倍。「老實說我並不知道員工會用 Google Docs,並沒有政策或什麼誘因來推動。」Genetech CIO Todd Pierce 說。

洛杉磯市卻有相關政策:該市要求 3 萬名員工使用 Google Docs,但仍保留 Office,但未來18個月並不會升級。員工必須開始使用 Docs 並不再習慣一定會升級 Office。該市的 ROI 研究預測 80% 的員工都已開始使用 Google Docs,只有 20% 保留 Office。

不要誤會了,Office 是好用且受大家喜歡的主流軟體,因此 Google 勢將有一番苦戰。「如果我給他們一套新的郵件軟體然後不再提供 Office,這對使用者來說是天搖地動的事。」LA 的一家公司副總經理 Kevin Crawford 說。

《InformationWeek Analytics》最近一份針對571名企業科技專業人員的調查中,在被問及Office是否大致滿足他們的需求時,78% 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只有 6% 說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87% 受訪者表示未來兩年應該都還是使用 Office 為主,只有 9% 表示會以非 Office 產品為主。

Excel 重度用戶表示他們完全不需要 Google 試算表。因為它少了樞紐分析,而且如果你需要 100 行以上,你就得自己手動增加。Google 的文書處理不像 Word 整合郵件。但一般用戶就會發現 Google 可以滿足他們大部份需求。

Office 用戶改用 Google Docs 時會發現很容易進行文件分享。微軟 Office 2010 將在五月上市,企業 IT 部門也需觀察它和使用者愛用的工具,如 Docs,是否足以相提並論。
 

YouTube: Alice for the iPad

News: 蘋果批准 Opera 瀏覽器供 iPhone 使用

中央社 翻譯 路透社 赫爾辛基 13 日電

經過長期評估,蘋果公司(Apple Inc)宣布批准 Opera Software 的網路瀏覽器可供應 iPhone 使用,開放至今都由蘋果嚴密把關的潛在市場大餅。

蘋果的 App Store 提供多套自家瀏覽器,但挪威公司 Opera 是首家獲准進入 iPhone 市場的競爭對手。Opera 在 3 月 23 日向蘋果申請手機瀏覽器供 iPhone 使用,經過 3 星期評估,消費者今天早上就可下載。開發商表示,通常這類審核程序最多只需要 1 星期。

分析師說,對於身為 iPhone 使用者原本唯一軟體供應商的蘋果來說,這是一項艱難決定,因為網路瀏覽功能是 iPhone 成功背後的關鍵性因素。Opera 的瀏覽器保證下載速度能比蘋果自家瀏覽器快上 6 倍,且能減少高達 90% 的數據流量。來自 iPhone 手機的龐大數據流量,已對許多手機業者的網路造成問題。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News: 夥伴變敵人 蘋果圍堵比狠

(中國時報 2010/04/13 記者 蔡鵑如 綜合報導)

蘋果公司的新人氣商品 iPad,不支援繪圖設計軟體業者奧多比(Adobe Systems)的 Flash 功能,令消費者怨聲載道。這兩家公司曾是合作夥伴,但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以 iPhone 改寫手機產業版圖的蘋果,不能容忍對手分食商機,現在對待敵人的手段已越來越粗暴。

iPhone 和 iPad 都不支援 Flash,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批評 Flash 漏洞太多。衝突升高的關鍵是,奧多比將推出的旗艦軟體 Flash CS5,能讓軟體開發者編寫程式後,對應原本不適用 Flash 的蘋果產品。但蘋果隨即祭出狠招,修改 iPhone 軟體開發套件(SDK)協議。

原先規定,只要使用蘋果認可的「第三方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I)即可,但新條款規定「應用程式只能以蘋果認可的程式語言撰寫,以上述程式語言撰寫的程式,才能直接連接蘋果規定的API」。

這顯然是衝著奧多比而來。奧多比平台工程師布里梅洛,在部落格怒飆「去你的蘋果!」。另一位員工在「推特」留言:「我知道蘋果有很多好人,你們如果想找個有品一點的企業,奧多比正在招兵買馬」。

應用軟體業者 TaoEffect 執行長葛魯伯認為,利益是蘋果對奧多比下重手的主因。奧多比的 Flash CS5 可能會讓程式開發者,寫出可在 iPhone 上執行的 Flash 應用程式,蘋果不可能坐視利益被分食。

搜尋引擎霸主 Google 原本和蘋果惺惺相惜,但一旦開發 Android 作業系統,推出自有手機Nexus One 後,也成為蘋果的眼中盯。賈伯斯曾在員工會議大罵 Google,「我們沒跨足搜尋引擎產業,他們卻進入手機業,擺明想宰掉 iPhone,我們絕不讓他們得逞。」

蘋果上月控告宏達電(HTC) 手機侵犯 iPhone 專利,但真正目標是 Google。蘋果 iPhone 新版作業系統,也已把 Safari 瀏覽器的「Google」鍵改成「搜尋」(Search)。
 

Week 7: 網路商業模式

本週的課程主題是四月份數位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 - 網路商業模式。

 

 a. 騰訊: 龐大會員量 撐起多元業務
 b. 5 大焦點技術 創造爆炸性商機


請同學閱讀後, 在作業部落格發表 140 字想法...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News: Intel、Nokia 釋出 MeeGo 行動作業系統原始碼

網路資訊雜誌 吳明宜 編譯
2010/04/2 下午1:00

Intel 和 Nokia 釋出行動作業系統 MeeGo 的原始碼給外部開發人員。

今天,MeeGo 由 Linux 核心及 OS 基礎架構及中介軟體層,周三起都於線上儲存庫開放給開發人員,Intel 開放原始碼技術中心 Imad Sousou 在 MeeGo 社群部落格指出。

這個作業系統的映像檔也提供作為 Nokia ARM-based N900 智慧型手機和 Intel Atom 處理器的小筆電之用。由於沒有使用者介面,因此只適合開發人員下載。

MeeGo 是 Intel Moblin 和 Nokia Maemo 的綜合體。兩家公司希望將 MeeGo 推向行動裝置的主流地位。兩公司希望 MeeGo 裝置最終能和 Apple,Google 及 Research In Motion 黑莓機分庭抗禮。

不過 Intel 和 Nokia 也放眼智慧型手機以外的裝置。兩公司和 Linux 基金會合作開發出以 Linux 核心為基礎的共通平台,作為小筆電、車內電腦、掌上型裝置和連網電視的作業系統。

此核心包含多項子系統,像是作業系統函式庫、通訊及電話服務、網路及社交網站服務,視訊服務、媒體服務、資料管理、裝置服務和個人服務等。

Intel 和合作夥伴計畫於五月釋出正式版 MeeGo。MeeGo 裝置的第三方應用將可從 Intel AppUp Center,這個線上商店將也將提供消費電子廠商進駐。

宏碁、華碩、三星及 Dell 是第一批軟體商店合作夥伴。他們將推出 AppUp Center 用戶端軟體的品牌商店,消費者要用這個軟體才能存取這些商店。

分析師表示,線上軟體商店是裝置成功的關鍵,這是因為第三方應用可以擴充裝置的功能。例如蘋果 iPhone 的成功泰半要歸功於 App Store 的普及。
 

News: Symbian Mobile OS 公開原始碼

網路資訊雜誌 吳明宜 編譯
2010/02/5 下午 1:45

雖然蘋果是美國市場的霸主,但 Symbian 手機作業系統才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平台。周四由 Nokia 支持的 Symbian 基金會宣佈公開 Symbian OS 原始碼,希望能進一步擴大它的市佔率。

「開放原始碼社群現在獲得更多資源能形塑手機產業的未來,而結果就是全面性的快速創新,」Symbian 基金會總監 Lee Williams 說。現在開發人員可以「依任何用途」來修改 Symbian OS,「不論是用於行動裝置或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Symbian 基金會希望此舉能加速 Symbian OS 的創新。目前 Nokia、Ericsson、Fujitsu、Motorola 等多家手機都是採用 Symbian 作業系統。

「今後全球的開發人員都可以在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平台上創新,貢獻,並發現商機。」Nokia裝置研發部門 Peter Ropke 在新聞稿中說道。

Nokia 於 2008 年以大約 4.1 億美元收購 Symbian,目的就是希望能將這個作業系統公開原始碼。Symbian 也提供 Windows Mobile 等商業作業系統以外的選擇。分析師表示 Symbian 開放原始碼將能進一步擴大市佔率。IDC 分析師 John Delaney 表示:「智慧型手機必須具備獨到性才能吸引開發人員。這個全球最普及的智慧型手機平台走向開原碼顯然是看中這點。」

根據 Gartner 統計,在全球智慧型耭作業系統市場中,Symbian 佔有 47%,其次是 Research in Motion 的 BlackBerry,佔 20%,而 Windows Mobile 是以 12.4% 居第三名。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Week 6: Open Source

1. SourceForge

2. Linux 傳奇: Open Source Revolution

  More about Linux 傳奇

3. 這個星期的主題是 Open Source, 同學可以針對以下兩個主題延伸:

  a. Google Summer of Code 2010

  b. 我最常使用的 Open Source 軟體

請在 作業部落格 中, 寫下 140 個字的想法...

4. Others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News: Opera Mini 高調送審 App Store 挑戰登上 iPhone 手機



網路資訊雜誌 謝至恩/報導
2010/03/24 上午2:20

Opera Mini for iPhone

Apple 的 App Store 審核應用上架制度向來爭議十足,審核過程也常受外界抨擊不夠透明,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 Apple 目前也只允許在 iPhone 上執行 Safari 瀏覽器,或以 Safari 為編譯引擎的第三方瀏覽器,因此許多知名瀏覽器如 Firefox、Opera 等始終無法進入 iPhone 平台。

今年 2 月,Opera 在 MWC 2010 大會上首度亮相 Opera Mini for iPhone,等於向市場證明 Opera 已經做好開發 iPhone 軟體的準備。為了敲開 App Store 大門,Opera 決定高調宣布今(23)日正式將 Opera Mini 瀏覽器送入 Apple 進行審核,甚至特別打造一個審核計時網站,邀請使用者一起見證 Apple 審核 Opera Mini 瀏覽器究竟需要多久時間。

根據 Opera 所提供的影片顯示,Opera Mini for iPhone 比內建 Safari 瀏覽器的速度要快上 6 倍,其優異速度要歸功於 Opera Mini 瀏覽器頁面是由伺服器端進行演算,然後壓縮將近 9 成的資料後,再傳輸到手機上的 Opera Mini 瀏覽器,不但頁面下載速度加快,所需傳輸的資料量也大為減少,可幫助使用者節省行動頻寬費用。

這次 Opera 如此高調送審 Opera Mini for iPhone 瀏覽器,頗有利用輿論挑戰 Apple 審核原則的意味。而這次 Opera Mini 若是能夠成功,也是為其他瀏覽器打了場成功的前哨戰。

以下為 Opera 官方提供的 Opera Mini 5 for iPhone 的示範影片。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Week 5: 超商到底還可以做甚麼?



請你在 作業部落格 中, 寫下 140 字想法,...

News: 超商多媒體機 便利攻略

(自由時報 2010/03/04 記者張寧馨 台北報導)

超商的多媒體機,基本的繳費、票卷、紅利兌換功能已經很齊全,但各超商的機台還是有獨家功能與不定期便宜商品可撿,以下整理出 7-11、全家、萊爾富的各種獨家服務,教你怎麼活用這台機器。

全家 FamiPort

● 高鐵訂取票

全家創超商之先,首度販售高鐵車票,在 FamiPort 上可直接點選時間、車次與起迄點等資訊,再拿著列印的白單到櫃臺繳費,門市人員用專屬的印票機,馬上能印出車票。亦可先上網訂票後,再到門市列印取票。票價比照高鐵,超商另加收 10 元手續費。

● Happy go 點數查詢、兌換折價

在全家購物可累積 Happy go 點數,FamiPort 可立即查詢累積點數,也能直接用紅利點數來折價。

● 遊戲點卡任選點數

用 FamiPort 買遊戲點數,可指定購買金額,無須受限制式面額,即買即玩,也省卻上網登錄的手續。因很多遊戲可用點數來買虛擬寶物,依各自需求購點數換寶物,就不用再消化餘額。

● 會員專屬折扣

FamiPort 上有全家商品折扣專區,列印後指定商品馬上有 9 折優惠,買東西前先點選,立即可省錢。。

● 店到店包裹寄送

透過全家 FamiPort 提供的電子地圖,可快速點選收件人住址旁的超商,列印白單到櫃臺繳費後,就能完成寄貨程序。包裹店到店每件 50 元,僅接受非生鮮類的貨品,貨到後寄件人和收件人同時會收到簡訊通知。

● 五大廟點光明燈

FamiPort 今年也提供五大宗廟,花蓮勝安宮、金山財神廟、西螺福興宮、鹽水武廟、麥寮拱範宮點燈祈福服務,點選繳費後,廟方會擇良辰吉日為民眾安座點燈,並寄發收據寄給民眾,省去到廟中人擠人的不便。平均費用約一筆 5 百元。



7-11 ibon

● 換駕照

除了查詢駕照是否需換照外,還能立即完成換照手續,ibon 與旁邊的多功能事務機連線,由事務機取得申請表格,將證件影本及彩色照片黏貼後,至櫃檯繳費,後回 ibon 機台選擇「掃描」、「掃描後寄給特約廠商」,再持繳費單至櫃檯刷條碼,即完成整套駕照、行照換發手續。

● 下載隨身傳真

本月新增的功能,只需記住 ibon 隨身傳真號碼 020303711,對方撥此號碼依語音提示操作,輸入你的手機號碼後即可傳真。傳送成功後,會收到「下載碼」簡訊通知。

● 星座運勢免費查

ibon 提供免費今日星座運勢查詢,最受國高中學生喜愛。

● 叫計程車

目前與台灣大車隊和 HiTaxi 合作,透過 ibon 叫車並在 7-11 候車,更安全。台灣大車隊電話、手機叫車要收近 10 元的電話費,使用 ibon 則免費。

● 考生服務

於 7 月底前列印「基測搶分大師」及「基測搶分攻略」,可獲得「傳藝文昌祈福卡申請單」,填寫回傳後,將有專人將祈福卡懸掛在文昌祠內。

● 泡湯促銷

最新溫泉泡湯促銷,烏來雲景溫泉休閒渡假山莊、苗栗泰安湯悅溫泉會館、宜蘭礁溪冠翔四季溫泉會館大眾湯雙人券促銷價 399 元。

● 點姻緣簿

ibon 與鹿港天后宮合作提供光明燈、安太歲、拜斗燈、文昌燈、點姻緣簿的服務,只要點選後繳費,廟方處理後會直接寄送收據。點姻緣簿需親自寫下自己的姓名,7-11 提供紙本書寫,儀式完成後,廟方會將姻緣符與紅線寄到信眾家裡。

萊爾富 LifeET

● 休閒秒殺商品最優惠

遊樂園部分獨賣品為小人國門票,小人國多啦 A 夢樂園很受親子歡迎,也為萊爾富帶來可觀業績。目前亦是泡湯促銷檔期,最受歡迎的是金山湯語雙泉會館大眾風呂泡湯 SPA 券,原價 500元、Life-ET特價 250 元。愛摩兒 Motel 平假日休息券原價 1,200 元,特價 999 元。不定期還會推低於市價 5 折的秒殺票券。

● 悠遊卡商品館

萊爾富 2006 年就將線上預購納入 LifeET 多媒體機中,裡面集合有市場但比較專精的小眾商品。悠遊卡為超商獨家商品,Kitty、熊貓圖樣為熱門商品,其中以熊貓鑰匙圈悠遊卡最特別。

● 遊戲卡加碼

以抽獎活動送加倍點數和虛擬寶物的方式來吸引玩家,也是 Life-ET 業績佔比最高的項目。

● 通訊卡費率免費算

萊爾富將費率作好分類及分析,消費者可先選擇要打電話的地區,如「美加」,即可立即算出哪家費率最便宜。

● 消費 39 元拉 BAR 抽獎樂

把集點送的模式改在多媒體機 Life-ET上進行,即日起至 3/23 消費滿 39 元、繳水電費、信用卡,都能抽獎,每日都送萬元禮券 1 名和指定商品購物金,最大的好處是,不必等開獎,可享立即中獎樂趣。

● 紅利兌換銀行家數最多

各超商都能使用銀行紅利兌換,但跟萊爾富配合的有 17 家銀行,包括台北富邦、安泰、玉山、安泰、國泰世華、渣打等及台灣優力、全國2家加油站等。劉淑娟經理透露,通常 1 千點可抵 60 元,但在萊爾富折抵商品,3 百點就能折 30 元,尤其使用渣打點數最划算,渣打銀行消費 10 元有 1 點(其他銀行 20 元才有 1 點),再搭配萊爾富兌換商品點數優惠,等於打了近 4 折。

● 店到店包裹寄件

上網到 ezShip 登錄帳號後,再到萊爾富 LifeET 列印單據,收件人可在萊爾富、全家及 OK 等4,300 個點取貨,費用 50 元。

●「小郵差」店到店寄送再升級

收件者只要將個人公司或住家附近的超商,設定成個人的信箱所在,設為萊爾富、全家、 OK 都可以,寄件者到 LifeET 輸入收件者手機號碼,就能將包裹送到收件者指定的超商,登錄一次後,往後靠手機號碼就能收件,能保障收件者個人隱私。

<使用經驗分享>

● 休閒遊 各超商多比較

去年臨時起意想去北投泡湯,心裡明知假日不會有折扣,付錢時還是隨口尋問有無優惠方案,店員偷偷透露,到 7-11 的 ibon 買泡湯券,馬上可省 2 百多元,立即到附近 ibon 點選繳費,再回泡湯會館訂房果真立即有折扣。後來又發現,原來同商品萊爾富因推促銷,還更便宜。想買休閒、住宿、汽車旅館的消費者不妨 3 家多比較。

● 萊爾富「摩鐵」限量優惠

萊爾富不定期會推汽車旅館限量優惠,每次都僅限量 5~10 組,公關透露,在活動當日凌晨去搶,奪標機會最大。

● ibon 印 open 將 最鮮

ibon 列印出的 OPEN 將相關印刷品,紙質厚、色彩也飽和,比想像中品質更優。

● FamiPort 查 Happy go 順便折價

用全家的 FamiPort 查詢 Happy go 點數,順便折價買商品,方便實際。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Week 4: 殺手在哪裡?


1. 請閱讀 3 月份數位時代雜誌, 並從中挑出一篇你覺得最有感覺的文章, 並在 作業部落格 中用 140 個字將你的感覺寫出來。

2. 什麼是 Web 2.0 ?
 a. 從 Web 2.0 時代面臨瓶頸 逐步走向歷史
 b. Wikipedia: Web 2.0
 c. What Is Web 2.0 ?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Week 3: 我最喜歡的手機 App.

1. 請上網搜尋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軟體, 選出一款最可能令你付費下載的應用軟體。在 作業部落格 中, 寫下 140 個字的想法與原因。



2. 來談談網路吧!

a. 什麼是 network, internet ?

從字的結構上, 我們用 national 與 international 來對照。national 是國家的, 在前面加上 inter- "在什麼之間" 的字首後, 就變成international 國際的。

同理, network 網路, ( A computer network is the connection of multiple computers), 指得就是兩台 (或以上) 的電腦之間的連接。接著, 然後把一個一個的網路(network) 再連結起來, 就變成一個大的 Internet 網際網路了。所以, 所謂的 Internet, 最早是由一個一個的區域網路( local area nerwork, LAN ) 連接起來, 變成一個 wide area network (WAN), 廣域網路, 最後變成佈滿全球的 Internet 網際網路的。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Week 2: 數位時代雜誌網站

1. 數位時代雜誌網站
 a. 請連至數位時代雜誌網站, 挑選一篇你最有興趣的文章。
 b. 將文章標題與連結貼到 作業部落格 中。
 c. 寫下 140 個字的想法。

2. 網誌(blog) 與 微網誌(microblog) 的差別
 a. 請註冊噗浪(Plurk)的帳號
 b. facebook 是微網誌嗎?

3. 什麼是社群網站(social media)?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Week 1: 本學期課程的進行方式

1. 本課程之作業部落格
  修課同學繳交作業的平台, 請所有修課的同學務必於 3 月 4 日以前完成共同作者的設定。
  本周沒有出席的同學, 請於本篇文章回應留下email, 我會寄出邀請函給你設定。

2. 本學期的指定閱讀

 a. 數位時代雜誌
 
  

  本課程修課同學專屬優惠訂閱價格
  一年12期《數位時代》= 644 元 (平均每期54元, 無贈品)

  雜誌訂閱單已經放到 Google Docs 中, 並已發出邀請函讓同學自行輸入訂閱資料。

 b. 以下兩本書籍, 請至少選擇一本閱讀:
   並繳交一篇讀書心得報告。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News: 中國攻擊 Google 駭客 來自解放軍創設學校

〔自由時報記者 張沛元編譯 紐約時報十九日報導 原始新聞連結

調查人員表示,Google 與數十家美商企業日前所遭遇的網路攻擊,經循線追蹤指向中國兩所大專院校的電腦,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其中山東藍翔也為解放軍培養電腦人才。

山東藍翔被指掩護特務

調查人員表示,這一連串以竊取商業機密、電腦密碼及中國維權人士電郵為目的的駭客攻擊,可能始於去年四月,意即攻擊時間起點比原本認定的還要早。Google 在今年一月表示遭到中國駭客攻擊後,包括來自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電腦安全專家,便展開調查盼能揪出攻擊源頭。

隨著調查工作深入推展,從一家也遭遇類似攻擊的美軍承包商所取得的證據,讓調查人員對山東藍翔技校由一名烏克蘭教授講授的特殊電腦課程起疑。

上海交大在電腦科學的學術表現向來優異,該校學生數週前才在一場由 IBM 主辦的國際性電腦程式競賽中,擊敗來自美國史丹福等頂尖名校菁英奪冠。

至於藍翔技校是在解放軍的協助下創設,該校的電腦網路由一家與中國主要搜尋引擎「百度」有關的公司負責管理,而百度是 Google 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也遭點名

對於入侵 Google 等美商企業的駭客顯然來自學校而非中國軍方或政府單位,電腦安全界與歐巴馬政府的分析師有不同見解。部份分析師認為,山東藍翔本就是中國政府特務的掩護機構,但其他電腦業高層與前政府官員卻說,山東藍翔有可能是掩護第三國情報任務的「假旗幟機構」。

上海交大表示,沒聽說美國調查人員循線追蹤到該校電腦;倘若調查結果屬實,會通知相關單位並展開自行調查。上海交大資訊安全工程學院的一名不願曝光的知名教授透露,倘若該校確實涉案,他也不意外,因為學生上網駭入外國網站是很平常的事。

山東藍翔也沒聽說過該校電腦與駭客攻擊有關,同時不願說明該校是否有開設電腦課程的烏克蘭教授。藍翔計算機系不願透露全名的邵姓(譯音)系主任表示,該校學生程度沒有好到能當駭客。但邵主任也坦承,計算機系每年有四或五名學生獲軍方延攬加入解放軍。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News: Two Chinese Schools Said to Be Tied to Online Attacks




James C. Mulvenon sa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used volunteer “patriotic hackers” to support its policies.

By JOHN MARKOFF and DAVID BARBOZA
Published: February 18, 2010
Original Link

SAN FRANCISCO — A series of online attacks on Google and dozens of other American corporations have been traced to computers at tw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one with close ties to the Chinese military, say people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y also said the attacks, aimed at stealing trade secrets and computer codes and capturing e-mail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may have begun as early as April, months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Google announced on Jan. 12 that it and other companies had been subjected to sophisticated attacks that probably came from China.

Computer security experts, including investigators from the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have been working since then to pinpoint the source of the attacks. Until recently, the trail had led only to servers in Taiwan.

If supported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findings raise as many questions as they answer, includ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some of the attacks came from China but not necessarily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r even from Chinese sources.

Tracing the attacks further back, to an elit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a vocational school, is a breakthrough in a difficult task. Evidence acquired by a United States military contractor that faced the same attacks as Google has even led investigators to suspect a link to a specific computer science class, taught by a Ukrainian professor at the vocational school.

The revelations were shared by the contractor at a meeting of computer security specialists.

The Chinese schools involved ar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學) and the Lanxiang Vocational School (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 , according to several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investigation who asked for anonymity because they were not authorized to discuss the inquiry.

Jiaotong has one of China’s top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s. Just a few weeks ago its students won a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programming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I.B.M. — the “Battle of the Brains” — beating out Stanford and other top-flight universities.

Lanxiang, in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is a huge vocational school that was established with military support and trains some computer scientists for the military. The school’s computer network is operated by a company with close ties to Baidu, the dominant search engine in China and a competitor of Google.

Within the computer security industry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alysts differ over how to interpret the finding that the intrusions appear to come from schools instead of Chinese military installations or government agencies. Some analysts have privately circulated a document asserting that the vocational school is being used as camouflage for government operations. But other computer industry executives and form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aid it was possible that the schools were cover for a “false flag” intelligence operation being run by a third country. Some have also speculated that the hacking could be a giant example of criminal industrial espionage, aimed at steal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American technology firms.

Independent researchers who monitor Chinese information warfare caution that the Chinese have adopted a highly distributed approach to online espionage, making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ve where an attack originated.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have a different model for computer network exploit operations,” said James C. Mulvenon, a Chinese military specialist and a director at the Center for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Washington. Rather than tightly compartmentalizing online espionage within agencies as the United States does, he sa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involves volunteer “patriotic hackers” to support its policies.

Spokesmen for the Chinese schools said they had not heard that American investigators had traced the Google attacks to their campuses.

If it is true, “We’ll alert related departments and start our own investigation,” said Liu Yuxiang, head of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Shanghai.

But when ask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a leading professor in Jiaotong’s Schoo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I’m not surprised. Actually students hacking into foreign Web sites is quite normal.” The professor, who teaches Web security, asked not to be named for fear of reprisal.

“I believe there’s two kinds of situations,” the professor continued. “One is it’s a completely individual act of wrongdoing, done by one or two geek students in the school who are just keen on experimenting with their hacking skills learned from the school, since the sources in the school and network are so limited. Or it could be that one of the university’s I.P. addresses was hijacked by others, which frequently happens.”

At Lanxiang Vocational, officials said they had not heard about any possible link to the school and declined to say if a Ukrainian professor taught computer science there.

A man named Mr. Shao, who said he was dean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Lanxiang but refused to give his first name, said, “I think it’s impossible for our students to hack Google or other U.S. companies because they are just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not at an advanced level. Also, because our school adopts close management, outsiders cannot easily come into our school.”

Mr. Shao acknowledged that every year four or five students from his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military.

Google’s decision to step forward and challenge China over the intrusions has created a highly sensitive issue for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Shortly after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with its accusation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challenged the Chinese in a speech on Internet censors, suggesting that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control open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ere in effect an information-age Berlin Wall.

A report on Chinese online warfare prepared for the U.S.-China Economic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in October 2009 by Northrop Grumman identified six regions in China with military efforts to engage in such attacks. Jinan, site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was one of the regions.

Executives at Google have said little about the intrusions and would not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But the company has contacted computer security specialists to confirm what has been reported by other targeted companies: access to the companies’ servers was gained by exploiting a previously unknown flaw in Microsoft’s Internet Explorer Web browser.

Forensic analysis is yielding new details of how the intruders took advantage of the flaw to gain access to internal corporate servers. They did this by using a clever technique — called man-in-the-mailbox — to exploit the natural trust shared by people who work together in organizations.

After taking over one computer, intruders insert into an e-mail conversation a message containing a digital attachment carrying malware that is highly likely to be opened by the second victim. The attached malware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intruders to take over the target computer.

John Markoff reported from San Francisco and David Barboza from Shanghai. Bao Beibei and Chen Xiaoduan in Shanghai contributed research.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News: Google Buzz 社交服務 疑洩個資挨批

(中央社台北 11 日電 李威翰 譯 原始新聞連結

推出才 1 天,Google 新社交服務 Buzz 已引發隱私疑慮。爭議焦點在於 Buzz 會建立用戶在 Gmail 中最常聯繫或聊天的連絡人名單,並自動追蹤這些人,更把名單公開,意味陌生人也能看見 Buzz 用戶和哪些人有聯絡。Silicon Alley Sinder 網站昨天點出這個問題:「試想...妻子發現丈夫和前女友書信往返和聊天;老闆發現下屬與競爭對手高層的密函。」

Buzz 要求用戶建立公開帳戶資料後才能發文,並允許用戶選擇是否隱藏追蹤和被追蹤名單。不過,Buzz 的預設是要公開這些資訊,只有按下「編輯」鈕,才能看見選擇不(被)追蹤的選項,意味新用戶與其他人有關的資訊可能被公開而渾然不覺。Google Buzz 服務類似大受歡迎的 Facebook 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News: 紛爭不斷 谷歌放話退出大陸 希拉蕊表關切 騰訊可能受益最大


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 Google 13 日突然宣布可能結束在大陸的業務營運,並關閉大陸的辦公室,成為近年來最大的一起外資企業退出中國市場的宣告,消息公佈之後,就立刻在網路上引起喧然大波。Google 的公告也引起中國網友的踴躍反應,有許多人紛紛表示希望 Google 能夠繼續留在中國,以免百度成為獨大,更有民眾送花到 Google 位在北京的辦公室,認為 Google 此舉十分具有男子氣概。(美聯社)

紛爭不斷 谷歌放話退出大陸 希拉蕊表關切 騰訊可能受益最大
(旺報 2010-01-14 記者 鍾張涵 綜合報導)


2006 年谷歌(Google)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多年來卻屢因大陸的網路政策而左支右絀;近日谷歌在其官方Blog宣布,由於谷歌中國數年來遭受諸多攻擊與監視,未來如未獲改善,將考慮關閉在大陸的營運業務及 Google.cn 網站;谷歌中國也呼籲,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谷歌考慮退出大陸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即掀起世界各國強烈關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特地發表聲明,強調美國正等待中國政府說明這項引發嚴重關切與質疑的事件。

大陸媒體則認為,谷歌的離開將引發4大後果,包括百度股價將上漲、騰訊或搜狐等網站將接收龐大網友的需求並受益最大、大陸網友失去多樣選擇,而廣告主面臨關鍵字廣告漲價壓力等問題。

大陸 DCCI 互聯網據中心主任胡延平也認為,整體看來,谷歌的退出對騰訊最有利,因為「百度目前承受著『內憂外患』處境,不比谷歌好多少。」

屢遭指控涉黃、侵權

據了解,中國大陸與谷歌的網路紛爭從未止息,先後經歷多次涉黃遭禁問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宣布離職、谷歌數位圖書館與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文著協)的侵權訴訟等風波,一直讓谷歌美國總部相當頭痛;再加上谷歌中國的年收入在全球收入中比率很小,僅10億美元左右,耕耘4年所獲甚少的谷歌,其實一直在考慮撤出大陸市場。

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和首席法律顧問莊孟德(David Drummond)在官方 Blog 以題為「A new approach to China(進入中國新途徑)」的文章表示,美國谷歌已不願繼續對谷歌中國的搜尋結果進行審查,未來一周內並將與大陸政府協商是否可依法營運一個未經過濾的谷歌中國搜尋網站,如協商不成,即考慮關閉網站及在大陸的營運辦公室。

谷歌客戶信箱遭入侵

該文並提到,經調查發現,谷歌遭受了來源從大陸發出的重大網路攻擊和產權竊取事件,至少 20 家化工、媒體、科技、金融等產業公司都成為攻擊目標,最終的目標其實是入侵中國維權人士的電子信箱。

文章中提及,目前許多擁護人權的活動註冊地在美國、大陸與歐洲,其 Gmail 信箱卻經常受到第 3 方侵入,而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網路)攻擊和(政府官方的審查)監視,讓谷歌相當無奈。

莊孟德在文章中表示,當初美國谷歌雖對大陸的網路政策感到無法適應,但仍發布了 Google.cn,只是從發布之日起就有明確的營運思路,並仔細審視中國的營運環境,包括新法律的發布、對谷歌服務領域的其他規定等;莊孟德說,「如果我們認為無法取得既定目標,我們將毫不猶豫地重新考慮我們在中國的發展策略。」這也是如今美國谷歌終於提出撤市的背景因素。

由於谷歌 11 日曾針對侵權事件發表道歉聲明又臨時取消 12 日的第4輪談判,事隔 1 天後即宣布考慮退市,引發因果討論,文著協副總幹事張洪波昨日特地表示,這與他們無關。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Google: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1/12/2010 03:00:00 PM

Like many other well-known organizations, we face cyber attacks of varying degrees on a regular basis. In mid-December, we detected a highly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attack on our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at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Google. However,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what at first appeared to be solely a security incident--albeit a significant one--wa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irst, this attack was not just on Google.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at least twenty other large companies from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es--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technology, media and chemical sectors--have been similarly targeted.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notifying those companie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U.S. authorities.

Second, we hav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primary goal of the attackers was accessing the Gmail account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believe their attack did not achieve that objective. Only two Gmail accounts appear to have been accessed, and that activity was limited to accou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te the account was created) and subject lin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emails themselves.

Third, as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ttack on Google,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unts of dozens of U.S.-, China- and Europe-based Gmail users who ar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been routinely accessed by third parties. These accounts have not been accessed through any security breach at Google, but most likely via phishing scams or malware placed on the users' computers.

We have already used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attack to make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improvements that enhance security for Google and for our us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users, we would advise people to deploy reputable anti-virus and anti-spyware programs on their computers, to install patches for their operating systems and to update their web browsers. Always be cautious when clicking on links appearing in instant messages and emails, or when asked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like passwords online. You can read more here about our cyber-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kinds of attacks can read this U.S. government report (PDF), Nart Villeneuve's blog and this presentation on the GhostNet spying incident.

We have taken the unusual step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attacks with a broad audience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have unearthed, but also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goes to the heart of a much bigger global debate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s and its citizens' entrepreneurial flair have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deed, this great nation is at the heart of much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e launched Google.cn in January 2006 in the belief that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and a more open Internet outweighed our discomfort in agreeing to censor some results. At the time we made clear that "we will carefully monitor condi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new law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our services. If we determine that we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utlined we will not hesitate to reconsider our approach to China."

These attacks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y have uncovered--combined with th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year to further limit free speech on the web--have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We have decided we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continue censoring our results on Google.cn, and so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 discussing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basis on which we could operate an unfiltered search engine within the law, if at all. We recognize that this may well mean having to shut down Google.cn, and potentially our offices in China.

The decision to review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and we know that it will have potentially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We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move was driven by our execu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involvement of our employees in China who have worked incredibly hard to make Google.cn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responsibly to resolve the very difficult issues raised.

Posted by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中文翻譯

一如其他知名大企業一樣,我們(Google)經常會受到程度不等的網路攻擊。在去年12月中旬,我們發現自家企業基礎設施遭到來自中國十分高明且針對性的攻擊,導致Google有些智慧財產權資料遭竊。不過我們後來很快發現,原來這不是一起單純的資安意外(雖然很重大),而是另有計謀。

首先,這起攻擊不僅只針對Google。我們調查發現,至少還有其他20家大企業也同樣受到攻擊,這涵蓋網際網路、金融業、科技界、媒體業與化工產業,我們目前已經開始通知這些受害企業,同時也配合美國相關單位進行調查。

其次,我們有證據顯示,這些攻擊的首要目標是要取得中國人權運動份子的Gmail帳號。根據我們至今的調查,我們相信攻擊者應該沒有達成這個目標。他們只成功侵入兩個Gmail帳號,且僅限於帳號資訊(比如帳號設立日期等)與主旨欄,但沒有存取到郵件的內容。

第三,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獨立於Google攻擊事件之外),不少美國、中國、與歐洲的Gmail用戶都會固定被外人入侵,這些受害者全都與鼓吹中國人權有關。這些Gmail帳號之所以被入侵並非Google伺服器被破解,而是很可能受害者電腦被值入惡意程式或遭釣魚詐騙。

我們已經根據這次的攻擊來強化自家基礎建設與架構更新,保障Google與用戶的安全。對於個別用戶,我們建議大家必須在電腦安裝有口碑的防毒與防間諜程式、定期更新作業系統與瀏覽器的修補程式。點選即時通或e-mail連結時務必小心、若被要求填寫個人資訊(比如密碼)更要提高警覺。有關我們的網路資安建議,請參考這裡。若你想瞭解更多與這類攻擊有關的資訊,請參見美國政府報告(PDF檔)、Nart Villeneuve的部落格,以及 GhostNet 監控事件的報告。

我們之所以刻意把這些攻擊事件公開,不僅是因為涉及資安與人權議題,還因為此事直指全球自由言論的核心議題之爭。過去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計畫與人民的創業風氣已經讓該國人民大幅脫離貧窮。事實上,這個偉大的國家目前還不斷有高經濟成長與發展。

我們是在2006年一月推出Google.cn,當時我們認為讓中國網友增加資訊存取管道與更開放的網際網路,其重要性會高過我們自己對於同意管制部分搜尋結果的不安。當時我們也說得很清楚,「我們會仔細觀察中國的狀況,包括跟我們服務有關的新法規與限制,若我們發現無法達成上述目標,我們會毫不猶豫的重新思考在中國的作法。」

這次的攻擊事件與事後發現的監控,加上過去一年來中國變本加厲地試圖管制網路言論自由,我們認定現在是應該來檢視一下在中國營運的可行性了。我們決定不再繼續配合管制Google.cn的搜尋結果,因此未來幾週,我們會與中國政府洽談,看看是否能在合法的情況下提供沒有篩選過濾的搜尋引擎。我們也很瞭解Google.cn可能就此關閉,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也得結束經營。

我們做出這個重新檢視中國營運的決策真的十分為難,我們也深知可能會有重大的影響。我們要特別聲明,此事是由美國總部高層主導,中國員工事前並不知情也沒有參與,Google.cn之所有有今日的成功都得歸功於他們。我們會致力於負責解決上述所提的棘手議題。

貼文者: Google 法務長暨企業開發資深副總裁 David Drummond

(翻譯:陳奭璁)